孩子手腳冰涼代表他很冷嗎

手腳摸著涼就代表體溫低嗎

孩子手腳冰涼代表他很冷嗎

孩子的身上其實存在著2種體溫,分別是核心溫度和體表溫度。核心溫度代表孩子體內真實溫度,正常情況下,人的核心溫度是穩定的,但是體表溫度即面板溫度的差異會很大。比如,環境溫度為23℃時,腳的溫度約27℃,手的溫度約30℃,軀幹溫度為32℃,而額頭溫度可以達到34℃。如果是在寒冷環境中,面板溫度的部位差異會變得更大,頭部面板溫度的變動較小,而手腳的溫度降低最為顯著。

因此,在體溫正常的前提下,手腳的溫度本身就是相對更低的,家長通過感受孩子手腳的溫度來判斷孩子體溫具有主觀性,孩子不一定會感覺冷;而且,手腳涼和什麼體質寒涼、這個那個虛也沒有關係。

為什麼孩子手腳心涼的感覺更明顯

正如前面所說,判斷孩子手腳心涼不涼多是家長的一種自我感覺,參照的物件往往是大人,那為什麼會感覺到孩子的手腳心更加涼呢?這主要是因為孩子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生理特性。

寒冷環境下產熱更少

因為孩子支援產熱的糖原儲備有限、心臟的每搏輸出量更小、末梢迴圈中的有效血容量更低等原因,兒童產熱的能力本身較成人更弱,對於寒冷的耐受力也會相對弱些。所以,當孩子處於較寒冷的環境中時,就更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的情況。

高溫情況時散熱更多

出汗是人體散熱的主要方式之一,而人體手心腳心的小汗腺(主管體溫調節的汗腺)分佈最為密集[3]。另外,由於孩子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值較大,單位面積的散熱能力較成人更強。因此,當環境氣溫等於或高於體溫時,汗液的蒸發會帶走大量體表熱量,給人孩子的手腳心更涼的感覺。

體溫調節能力弱

孩子的體溫調節有自主性和行為性調節兩種方式。通過熱了出汗、冷了打寒戰以維持體溫穩定,這種屬於自主性調節;而當孩子提出增減衣物、表現出拱肩縮背、搓手等外在行為來保持體溫平衡,則屬於行為性調節。

在自主性體溫調節方面,嬰兒沒辦法通過寒戰產熱。在行為性體溫調節上,年齡較小的孩子在識別、避免或逃離不適溫度方面能力較低[2],尤其是嬰幼兒,他還沒有能力通過自己主動的外在行為來保持體溫穩定,因此低體溫的概率會更大。

簡單的說,相比於大人,孩子的體溫波動更大、新陳代謝旺盛、怕熱、活動多、自主行為調節能力更弱(沒有辦法自己控制穿衣行為),這些都會導致孩子特別容易出汗(主要是手腳出汗),因此摸著孩子的手腳越發覺得冰涼。